志怪题材观察:谈情捉妖如何讲好“新聊斋”? -

来源:人气:94更新:2025-08-25 22:49:41

《子夜归》首日播出引发热议,有观众犀利点评称"视觉呈现出色,却似无香之花"。尽管至今舆论焦点已有所偏移,但该剧仍引发对志怪题材创作有效性的深层思考。在长视频平台内容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古装、都市、悬疑等传统类型已形成饱和市场,创作者亟需通过差异化策略寻求突破。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志怪题材剧集开机数量在全年新剧中占比偏低,这种相对小众的类型是否能成为内容生态中的新增长极,仍需观察。

图源:德塔文科技
一、创作现状:表面现象背后,是创作的“窄门”与“死胡同”

通过对近两年播出的志怪题材剧集进行深度观察,可以发现该类型创作正陷入由市场供需与内容创新不匹配引发的“结构性困境”。在“志怪 悬疑”这一主流创作路径中,既成为观众认可的口碑保障,又演变为限制突破的创作瓶颈。这种模式通过将传统志怪元素与现代悬疑叙事结合,成功吸引年轻观众群体,但同时也导致故事框架趋同,难以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突破,形成“安全但保守”的创作生态。

《唐朝诡事录》的成功要素十分明确:紧凑的单元式悬疑叙事、立体的双男主角色塑造、以及恰到好处的志怪题材运用。剧中的志怪元素犹如氛围营造者,为作品注入奇幻色彩与视觉冲击力,但核心驱动力仍源于严谨的本格推理逻辑与复杂的官场权谋设计。观众的高分评价,本质上是对高水准悬疑作品的认可,而非单纯追求志怪奇观。这种创作模式虽具优势,却面临极高门槛,高度依赖编剧的综合能力,难以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资本方关注的是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的创作特性,其"手工作坊"式的制作方式注定无法大规模复制。

图源:网络02“志怪元素与玄幻/爱情题材的融合”:流量的“陷阱”,口碑的“雷区”

与悬疑题材形成鲜明对比,《狐妖小红娘月红篇》(豆瓣5.0分)与《大梦归离》(豆瓣5.1分)等作品均采用‘志怪题材’与‘大IP’、‘流量演员’及‘爱情主线’的组合模式。其本质问题在于:以宏大的志怪世界观为外壳,包裹着缺乏深度的爱情叙事。当‘拯救世界’与‘三界存亡’沦为男女主情感发展的背景板,再精致的特效制作也难以弥补内容空洞的缺陷。观众渴望的是东方奇幻史诗,却遭遇了披着志怪外衣的偶像剧,这种期待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直接导致了作品热度与口碑的严重背离。资本正在撤退,逃离这一被验证失效的‘流量 爱情’模式陷阱。值得注意的是,同为爱情题材的《无忧渡》却展现出不同格局,其成功在于回归志怪叙事的本质——单元式结构。通过《碧玉梨》《团圆客栈》等独立故事单元,以妖为载体探讨人性,每个故事都聚焦于核心情感议题,在诡谲氛围中呈现人间悲欢。这证明观众并非拒绝志怪语境下的爱情表达,而是排斥那些用奇幻外壳包装空洞情感的工业糖精。

“志怪传说与公路探险的结合:IP改编的价值探索与行业挑战”

这一模式作为当代志怪题材的重要分支,呈现出"知名IP(如尾鱼、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等作家) 实力演员 探险叙事"的典型配置。其核心在于将本土传统文化的奇幻想象与现代公路片的冒险框架相融合,通过构建"探险小队"的叙事结构,强调强情节推进、快节奏叙事及多角色互动所带来的观赏张力。然而从《七根心简》的播出效果来看,此类IP影视化仍面临显著的改编困境:在制作层面,原著凭借瑰丽奇谲的想象力和庞大的世界观体系,对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特效呈现和场景搭建提出了严苛要求。该片曾因部分场景的质感不足,导致观众沉浸体验受损。如何实现制作水准与IP想象力的匹配,成为该类型影视发展的关键命题。在氛围营造方面,原著依赖文字构建的悬疑意境与志怪氛围,需通过视听语言进行创新性转化。若处理失当,易造成原著"形神兼备"的精髓流失,这也是部分读者认为改编作品"未能达到预期"的主要原因。对此类剧集而言,创作团队的专业素养尤为关键:首要条件是寻找深谙中式美学、擅长营造悬疑氛围的导演;其次,编剧团队需在把握原著世界观与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影视媒介特性的创造性重构,方能真正释放IP的影视潜能。

IP储备与市场布局:潜力与挑战并存

当前,各大视频平台在志怪题材领域展现出明显的布局意图,但整体市场尚未形成清晰的竞争格局,仍处于探索与试水阶段。以《聊斋志异》《山海经》为核心的古典IP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影视改编的重要资源,其中腾讯视频的《聊斋》系列已进入制作筹备期。然而,将浓缩的古代志怪故事拓展为数十集的完整叙事,同时保持其针砭时弊、讽刺深刻的文学特质,对创作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优质志怪小说具有"隽永有味"的审美价值,这种独特韵味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决定改编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现代志怪网络文学IP的影视转化也备受关注,《枭起青壤》《慕胥辞》等待播剧凭借头部演员阵容引发市场期待,反映出平台正通过"强IP 流量明星"的组合策略提升项目商业价值与观众吸引力。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虽然志怪题材具备一定内容储备,但真正以纯粹形式呈现的剧集数量有限,大多数作品呈现出“志怪 ”的跨界融合特征。这种现象揭示了市场对志怪题材的开发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该题材对剧本原创性、制作水准以及创作者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这种多维度要求自然形成了较高的创作门槛。因此,志怪剧集的创作更像是一次综合实力的全面检验,而非低门槛的商业化赛道。

志怪故事的持久吸引力源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非单纯对“怪”的描绘。自古典名作《聊斋志异》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笔法剖析社会现实,至当代作品《无忧渡》对人性欲望的深度挖掘,《聊斋:兰若寺》通过《画皮》母题探讨女性主体性困境,《浪浪山小妖》则呈现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激烈碰撞——这些创作始终遵循同一逻辑:以超自然的鬼狐世界为载体,映照出人类社会的复杂面相与深层矛盾。

当前充满变数的时代,人们正面临着对情感的信任动摇与对未来身份的迷茫。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状态需要通过某种形式得以释放,而志怪故事中鲜明的善恶对立、清晰的因果逻辑以及对人性贪婪本质的剖析,恰好为这种情感提供了文学投射与心理慰藉。德塔文互联网用户心理数据库的数据显示,观众最关注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情节实为个体觉醒与自我实现,核心始终聚焦于"人"的本质。这揭示了受众并非排斥志怪题材,而是对那些仅追求视觉奇观却丧失人文深度的空洞叙事产生了审美疲劳。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