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挖掘隐秘而伟大的历史细节 -

来源:人气:777更新:2025-08-26 12:43:09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于7月正式播出。该片通过“一件文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的创新叙事方式,首次披露众多珍贵的抗战文物与影像资料,包括一二·九运动历史影像、赵一曼被捕档案、卢沟桥事变牺牲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的烈士证书,以及埃德加·斯诺曾使用过的背包等文物,立体呈现抗战时期的感人篇章。8月22日,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在京召开专题研讨会。

在《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海报研讨会上,纪录片总导演张艳菊以一组数字为切入点,回顾了创作历程。4月北京风雪交加时,主创团队首度踏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被抗战精神深深触动。6位 director 带领团队连续奋战,跨越34座城市挖掘抗战故事——从吉林追寻杨靖宇将军的英勇足迹,到山西左权县跟随烈士后人献花,再到武汉运用AI技术让英雄陈怀民"重返"故土,分散的叙事点位最终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抗战画卷。

在纪录片《张艳菊》的采访中,摄制团队发现受访者年龄跨度极大,最年长的已达到110岁,而最年轻的也迈入了102岁高龄。这使得每一次访谈都显得弥足珍贵,可能成为最后一次。其中,开国少将、平型关战役亲历者王扶之今年已102岁高龄,为促成这次采访,摄制组历经两个月的筹备,反复打磨多个拍摄方案,最终才获得老将军家人半小时的拍摄许可。尽管老将军说话已显吃力,仍以颤抖的声音回忆起子弹打光后拼刺刀的惊险场景,讲述许多战友未能看到战争胜利的遗憾。纪录片团队正以‘抢救式记录’的方式,紧追这些逐渐远去的历史见证者。

张艳菊指出,104天的奋斗历程、34座城市的足迹、110年的坚守传承,以及3000件文物所凝结的历史见证,共同诠释了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作为纪录片《抗战中的英雄》的参与者与嘉宾,张自忠将军的外孙车晴以真挚情感分享了拍摄过程。他首次随摄制组前往姥爷的初葬地,面对这个简朴的墓地,与弟弟车临不禁潸然泪下,这一幕成为此次拍摄最具感染力的瞬间。在研讨会上,军事专家萨苏指出,该纪录片通过微观视角揭示宏大的历史主题,展现抗战时期无数动人的个体故事,采用传统历史与现实相互映照的叙事手法,创新性地将抗战者的布局与工作转化为当代视角,使内容与主题环环相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则认为,这部作品突破了单纯史料堆砌的局限,一方面挖掘了如九君子的另类抗日行动、日军版本《论持久战》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另一方面融合了革命英雄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既直面抗战的残酷现实,又通过战地主题曲、即兴歌唱等艺术形式传递人性温情,既收录了110岁老兵亲述的历史见证,也为后世研究保存了珍贵史料。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指出,这部6集纪录片通过全景式展现14年抗战历史,突破了传统'创伤记忆'的叙述框架,着重呈现民族走向胜利的奋斗历程。这种叙事方式使年轻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与必胜信念,同时通过烈士后代、文物守护者等不同时代的视角,构建起具有历史深度的中国主体人格。广电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陈真则强调,作品创新性地采用策展人视角串联历史故事,将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历史探索者。在影像呈现上,运用4K超高清拍摄技术与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穿越飞机弹孔'等创意设计增强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特别关注到,AIGC技术的运用与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使每件展品都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每个历史故事都成为触动心灵的契机。

您似乎没有提供需要改写的文章内容。请发送您希望进行改写的具体文本,我将为您处理。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